如何解决保险行业的体验痛点?你需要了解这个差异

彭亮 房南希 盛梧寒 - ETU 用户研究员

2020年03月20日

随着90后、95后人群逐渐走入社会,年轻人成了保险行业的新兴消费群体。作为互联网的“原住民”,他们对保险服务的数字化要求更高,但是国内保险行业的用户体验却有些跟不上他们的脚步。满满“槽点”的背后,是企业与用户在认知保险时逻辑上的差异。保险企业不仅要听到消费者的需求,也要转变思路,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产品设计,重新定义服务逻辑。

小杨是一名95后女生,毕业那年不幸遇到家中亲人病重,身为独生女,她担心如果有天自己生病了可能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,因此想到要为自己买一份保险。然后她稀里糊涂地在朋友推荐下,向某保险公司的营销员购买了一份重疾险。刚开始还有些安心的感觉,但随着时间流逝,她只有每月被扣保费时才会想起来自己买了份保险。


最近"新冠"疫情来势汹汹,一月的保费雷打不动地扣了款,也提醒了她想看看这份重疾险是否能够保障此次肺炎。她打开保险公司的 APP 却找不到自己的保单内容,好一番功夫才从邮件中找到了当时的电子保单,却发现整个保单有90多页,读起来实在费劲。小杨发现自己当时没有仔细阅读条款,踩了不少坑。对比另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同类产品,她发现有些类型的病症并没有被这份保险覆盖,后悔自己迷迷糊糊就付了钱。


不久前我们在民众疫情调研中也发现,像小杨这样的90后、95后人群的风险意识正在逐步提升。随着他们逐渐走入社会、成立小家庭,购买保险成了他们保障生活品质的热门选择。


但是,国内保险行业的用户体验却有些跟不上这代互联网“原住民”的脚步。即使是拥有较强的自主选择和学习能力的年轻人,也经常稀里糊涂地就下了单,或者被繁琐的内容“劝退”,买保险总成为吐槽的“重灾区”。

槽点满满

保险用户的体验痛点


民众认知不足,无法配置合适的保险


虽然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,但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对保险认知仍然不足。在我国有高达76.1%的消费者选择为本人购买保险,但我们发现很多消费者像小杨一样,表面上给自己投保,但实际上是为了让家庭从中受益。

消费者希望通过保险把意外对自己或亲人的影响降到最低。所以在购买保险时,容易顺着自己的理解,混淆了自己和家人在保险中的关系,导致错误选择了险种,或是觉得购买了单一险种后就能“万事大吉”,导致保险代理人匹配用户需求上耗时耗力,还经常出现理解的偏差。



保险种类繁多,条款晦涩难懂。


保险行业的专业门槛相对较高,产品种类繁多、范围与权益各不相同,非专业的消费者对于这些概念本就陌生,加上保险条款写得晦涩难懂,理解保险内容就像在做“阅读理解”,繁杂又耗时。

我们调研中也有用户反映,有些保险代理人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,大肆推销保险的收益,反而故意隐瞒部分免责条款,导致客户索赔时才发现问题,因此更加排斥保险的营销。


随着互联网发展,很多保险公司都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,尽可能做到信息透明、简洁易懂,但是用户选购产品、决定购买仍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。



售后不受重视,感受不到保险价值。


随着80、90后一代成为主力消费群体,保险消费者对服务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。有用户向我们“吐槽”,投保前经理人会提供一对一的热心服务,贴心、周到,服务体验很好。一旦投保完成后,代理人就会把精力转移到别的新用户上,很少再联系,只有在缴费的时候才会发个链接。


小杨也坦言,逢年过节看到公司购买了海外保险的同事都能收到代理人寄的礼物,自己就只有“羡慕嫉妒恨”的份。


有时也会因为代理人更换,导致已投保的用户在遇到问题时联系不到自己的代理人,直接影响保险公司在用户心中的形象,加深了用户对于保险的“不信任感”。


 

背后原因

用户与企业之间有认知偏差


目前,我国消费者对保险了解并不深入,而保险公司无法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保险能够带来的价值,两者之间对保险的认知产生偏差,这也是造成消费者“不容易接纳保险”和“感受不到保险价值”的主要原因。


结合多年保险相关项目的经验,我们认为消费者和企业在保险认知上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:



1. 出发点不同。


消费者考虑买保险是出于担心风险、期待平稳,是受到外在因素刺激后的产生的一种感性的念头。购买保险的最终目的是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,获得一种被保障的安心感。


但是站在企业的角度,保险是一门理性的生意。保险产品的规则设计要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,产品展现上尽可能专业,赢得用户信任。同时,代理人们要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,因此无暇顾及保单之外的事。

这样的差异一方面会导致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,很难满足不同用户个性化的需求;另一方面会导致用户在投保前后获得的服务体验产生割裂感,觉得自己投保后便不受重视,售后服务体验不好。



2. 思考逻辑不同。


消费者在选购保险时,会先结合自己的生活场景,去判断风险发生时,希望自己或家人得到的保障,再以此对应权益来选择险种。投保完成之后,用户除了希望保险的理赔体验能够尽可能的快速、便捷,也期待能获得相关生活服务权益。


但是保险公司在规划产品或者服务时,优先考虑的是某一险种下人群的需求共通点,从而在保险中规划最合理的权益,再由保险代理人对应用户的生活场景进行营销。因此会导致保险权益不能完整地覆盖消费者所考虑的风险场景,也就无法满足他们差异化的需求。

企业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,不仅要听到用户的需求,也要转变思路去建立符合用户的思维逻辑的管理模式,重新认知保险需求和生活场景,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产品设计、重新定义服务。否则再齐全的产品、再到位的服务,也只是公司眼中的好菜,和用户打起交道来还是力不从心。


 

行业观察

保险服务正在向 2.0 发展

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许多国内的保险公司正在逐步从传统保险,向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2.0 模式转型。产品规划和销售展示更清晰透明,符合用户认知的逻辑。


但是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完整性仍容易被忽视。理赔体验差、附赠的增值服务价值低、与代理人沟通不畅等情况,会导致所有的贴心服务功亏一篑,失去了延伸更多服务的可能性。


保险行业需要立足用户的生命周期,跟随用户认知保险的逻辑,去打造一整套符合用户保险认知的服务流程,解决用户在各个阶段的体验上的割裂感,也更有效地让用户感知到保险的价值,从而赋能保险服务更多的可能性,不断向保险服务客制化的方向发展。

ETU 持续关注保险行业的用户体验发展动向,敬请期待我们更多对于保险行业的用户洞察和趋势研究,也欢迎更多行业伙伴与我们进行交流合作。

本文由 ETU 原创发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