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之下,我们的消费和投资会走向何方?

ETU - 用户研究团队

2020年03月05日

上周,我们洞察了疫情对民众家庭生活方面的影响,本篇将继续通过受访者的消费数据,分析疫情给民众消费意愿和投资理财带来的变化。希望我们的洞察能够帮助零售、金融等行业更好地把握当下民众的需求,共同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。

高收入人群开支缩减

年轻人消费信心更足


从疫情期间的整体消费情况来看,民众的消费内容以满足刚需为主,生鲜果蔬、食品粮油上的支出最多,其次是防护用品、休闲零食,也在精神娱乐上有节制地进行消费,但在非刚需物品上的消费支出大大降低。



► 高收入人群支出明显下降


疫情发生的近一个月里,48.77%受访者的月消费金额都出现下降,仅18.08%的受访者表示月消费金额有所上升。


相比之下,月收入小于4500元的受访者消费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;但是月收入在4500-6000元以及3万元以上的人群则明显缩减了开支。



► 非刚需类消费大幅缩减


5成以上受访者表示,疫情期间在生鲜果蔬的消费支出超过总支出的30%,其中2成以上的受访者超过50%。在视频会员、线上游戏等精神娱乐方面,6成人表示没有此类消费或占月开支的10%以下。


而有近5成的受访者表示在疫情期间没有服饰箱包、化妆品、3C产品等非刚需类商品的支出。


其中00后到80后的年轻人在疫情防护上的消费力更强,如购买口罩、消毒液等;70、60后则在粮油、生鲜蔬果等方面的消费力更强。



► 年轻人消费信心更足


在疫情爆发之前,中国消费者信心一直保持高位运行,但是在此次疫情中,消费受抑、供应受限、某些物资局部涨价,使人们对于现状的满意度降低,加上对未来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,让现阶段消费信心整体受挫。


从疫情过后的消费意愿来看,大家最期待的五件事分别是吃美食(69.30%)、户外运动(54.80%)、聚会(54.80%)、旅游(43.80%)、逛街购物(41.40%),非刚需类的消费在疫情后或将迎来需求爆发的小高峰,但中短期内仍会以刚需型消费为主,直到消费者们对未来的预期恢复信心。


另一方面,95后在服饰箱包、3C产品、线上充值、化妆品上的消费支出依旧比别的人群更多,年轻人仍是现阶段相对更有意愿购买非刚需商品的群体。


 

对安全要求更高

平衡品质与价格


疫情给大众消费观念也带来了较大改变。特殊时期民众对食品安全、商品品质、环境卫生的要求更高,“理性消费”是疫情发生后的主流消费趋势。



► 就近采买受热捧,新一线城市社区供货忙


出于对人群聚集的担忧,许多人在疫情期间选择通过线上渠道采买生活必需品。75.79%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过电商平台购物,50.89%使用过线上自营生鲜平台,而且自营平台比第三方平台更受欢迎,在消毒情况和食品卫生上也更有保障。


线下门店中,受访者们也偏好就近采买、避免外出。有46.92%的受访者选择了社区便利店、社区超市,再其次是大型超市(37.35%)和菜市场(32.83%)。


从地域上分析,线上生鲜平台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渗透率更高;围绕社区形成的零售平台(社群团购、社区便利店等)在新一线城市中比较受欢迎;菜市场仍是三线及以下城市比较青睐的买菜渠道。



► 消费更理性,平衡品质与价格


54.05%的受访者表示,此次疫情让他们消费变得更加理性,会更注重品质与价格之间的平衡;而选择超前消费和及时享乐的人仅有2.74%。


70后的消费观整体受疫情影响较小,00后则认为疫情让他们的消费变得更保守,仍乐意超前消费的人群中95后意愿最高。


调研数据显示,新中产人群因为疫情表现出更理性消费的趋势,月收入在6000-8000元左右的人群也更看重消费的性价比。


以往新中产阶级往往更看重商品品质和服务质量,但受到疫情的影响,他们需求品质的同时,也开始更加理性地对待价格,寻求价格和品质之间的平衡。


精打细算型人群虽然也青睐高品质产品,但是由于收入有限,他们会时刻关注价格的变化,既有品质要求又要价格合理。疫情后这部分的人群占比会有所增加,需求也更加明了——把钱花在“刀刃”上,寻找物美价廉、经久耐用的商品。


 

年轻人风险意识增强

规划未雨绸缪式消费


此次疫情把成长环境一向较为平稳的年轻一代拽出了“舒适区”,尤其是95后和90后人群,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现有实力很难抵御大型风险。于是他们的风险意识迅速增强,开始反思和重新布局自己的消费,为长期的人生规划做打算。


我们认为年轻一代未雨绸缪式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保守投资、购买保险、物资储备。



► 低风险投资,保持现金流


对比受访者疫情前后的投资意愿发现,95后更倾向于保持现有的资产配置不变;90后倾向于赎回高风险投资,购买低风险的产品;而00后由于收入有限,疫情前理财的意愿较低,但在疫情后也想投资定期存款,攒下一些积蓄。


在投资理财产品的选择上,80后和90后在定期存款上的投资意愿下降最明显,分别为-9.24%和-8.93%,他们更希望保持手上的“现金流”。95后、90后在购买保险的意愿对比其他人群中增加最多,均比疫情前上升了8.48%。



► 规划抵抗风险型消费


另一方面,从消费内容和意愿来看,抵抗风险型的商品会优先走进年轻消费者的视线。00后到80后的年轻人在防护用品(口罩、消毒液等)上的消费力更强,尤其是90后人群;而且00后在疫情结束后,对囤积应急物资表现出较大热情。


对比来看,年轻人虽然在疫情期间也降低了自己在非刚需商品上的支出,但相比70后、60后更有意愿借助消费回归正常的生活。


年轻人从长远的角度规划消费时,并不是一味缩减自己的开支,也会理性考虑自己享乐的需求,寻找最优性价比。


数据说明:此次疫情影响调查问卷共设问题37个,涉及疫情关注、家庭生活、社交娱乐、工作办公、消费理财等5大方面,于2月20日定向投放,共回收有效问卷730份。


总结:


1. 疫情使民众消费信心受挫,高收入人群消费支出下降明显,普遍缩减非刚需物品的开支。刚需式消费将会是近一段时间的消费主流。


2.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让民众的消费观念更趋向理性和保守。对消费的安全要求更高,在线电商和社区零售受到热捧。民众也更看重商品品质与价格的平衡,希望把钱花在“刀刃”上。


3. 年轻人群风险意识增强,开始有意识地规划抵抗风险型的消费,主要表现在保守投资、购买保险、物资储备等方面。


本文由 ETU 原创发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