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基金会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心头好?

ETU - 专题洞察

2021年06月16日

曾经的年轻人总是被贴上“月光族”的标签,但如今的年轻人却过上了精打细算的抠门生活,把发财暴富、早日退休看作人生奋斗目标,把投资理财视为实现财富自由的途径。


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,这种生活方式上的改变,与年轻人正在经历的人生阶段,以及社会投资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
深陷金钱焦虑的年轻人


90后们现在正处于22-32岁的年龄段,很多人从接触社会的那一刻起,就被各种金钱焦虑所包围。每日饭钱、每月房租、房贷车贷、孝敬长辈、教育子女……手头的那点积蓄相比之下显得异常单薄。


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,选择不婚和丁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对于“一夜暴富”、“提前退休”的渴望也更加强烈。“只想搞钱”成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简单而直白的内心声音。


对于“搞钱”的另一层执念,来自于年轻人对主业收入的不满足。不断膨胀的消费需求和动辄上百万的房价在前,光靠每个月的工资想要过上理想生活看似有些遥不可及,年轻人开始不信任能单纯依靠“打工”实现财富的积累。


当工资不再能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时,投资理财便成为了一种宣泄焦虑的出口。90后不满足于银行存款的微小利润,却很擅于从生活里发现商机。抢票抢鞋抢茅台、倒卖盲盒、拍短视频、做直播、做代购……开辟了各式各样的副业机会,不断扩大自己的收入来源。

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,许多90后钱还没赚到多少,通货膨胀、新冠疫情的阴影就在生活中蔓延开来,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加剧了年轻人对金钱的焦虑。


但年轻人手上的积蓄并不多,能选择的对抗风险方式实在有限,于是他们看上了基金这个门槛较低却收益可观的投资方式。


基金面前,财富自由看似触手可及


在谈及投资基金的动机时,我们的一位调研用户小陈说,他去年看到亲戚和朋友们的基金收益都不错,开始想要尝试一些积极型的投资,于是在亲友的推荐下小金额投资了几支“金选”基金。


Wind 数据显示,2020年权益类基金整体收益率达到44.82%,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47.6%,89只权益基金收益率翻倍。


这意味着,只要买对了基金,年轻人不用996也不用007,哪怕日日躺平,每年的收益也能自动翻番。公募基金的良好收益一度让年轻人以为财富自由变得触手可及。


另一位调研用户林女士则表示,自己投资了一年股票却没有赚到什么钱,而基金经理收益好、专业性强,与其自己花费大量时间盯盘,不如把钱袋子交给专业的人来打理,于是开始把资金转投股票型与混合型的基金。


公募基金简单易上手,门槛低人人可参与,只要愿意承担一定风险长期持有,无需投入过多精力也能获得收益,深受年轻人的喜爱。


近几年大批年轻投资者入市后,基金话题开始频上热搜,加上熟人和社交圈子的一番催化,无怪乎基金成了时下年轻人中最热门的投资方式和生活话题。


当买基金成为一种社交行为


我们在投资理财教育的用户研究中还发现,除了常用的垂直类理财 APP 外,知乎、抖音、微博、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也在许多90后的投资行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。

人们在信息的获取上存在着认知偏差,惯用的渠道和生动的信息往往更容易被接受。自小成长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,90后投资者早已习惯了社交媒体中碎片化、互动性强的图文和短视频形式。而且社交媒体上内容丰富,针对不同投资目标和投资经验的年轻人群,可供选择的空间更大。


另一方面,社交媒体在年轻人群中的日常使用频率较高,具备用户基数大、实时更新、个性化推荐的特点,能够有效覆盖年轻基民们在投资过程中,对多角度获取市场资讯和投资建议的需求。


这些平台与生俱来的社交属性,无形中增强了基民们之间的“炒基氛围”。股市的涨跌总能引起年轻基民们的极大情绪动荡,社交媒体成为了重要的情绪宣泄口,加上“氛围组”过人的段子手能力,也难怪基金动不动就能“火出圈”。

对于关注微博热搜比新闻还频繁的90后来说,即使不买基金,也能知道最近的投资市场是涨是跌。对于基金的讨论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,是年轻人之间流行的社交话题和生活图景。


可以预见的是,社交媒体对于年轻人投资理财的影响将长期存在,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者教育渠道。


对于想要从投资中快速收益、获得安全感的年轻投资者来说,社交媒体上良莠不齐的投资信息,也在不断考验着投资者的自我判断和信息处理能力。


大批年轻投资者入市,一方面是社交媒体下的基金话题出圈,激起了年轻人投资理财心理欲望;而同时也反映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,深陷金钱焦虑的年轻人心态,基金刚好成为了一个小出口;而其实慢慢地,当年轻人对基金了解更深,更多的依旧是回归佛系,基金逐渐也只是作为饭桌上的社交突破口。

本文由 ETU 原创发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分享